深度解析亚马逊SP/SB/SD广告的跨ASIN归因规则,助您破解广告报表背后的真实销售来源。

目录:
1. 商品推广广告(SP)归因规则
1.1供应商归因规则
1.2卖家归因规则
2. 品牌推广广告(SB)归因规则
3. 展示型推广广告(SD)归因规则
3.1CPC广告活动归因
3.2vCPM广告活动归因
简介:
本文档系统梳理了亚马逊三大广告类型(SP/SB/SD)的销售额归因规则,揭示了广告数据背后的跨ASIN归因逻辑。
在商品推广广告(SP)中,广告点击带来的销售额可能会计入同店铺其他未投放ASIN(详见供应商14天归因期和卖家7天归因期规则)。品牌推广广告(SB)则存在更复杂的跨店铺归因现象——同品牌下不同店铺、不同ASIN的销售都可能被计入广告效果。
展示型推广广告(SD)的归因机制尤为特殊:CPC广告按点击归因,vCPM广告按浏览归因,且都遵循14天归因期。值得注意的是,品牌所有者能看到包括第三方卖家在内的全渠道销售数据。
推荐理由:
本文档能帮助卖家准确理解广告报表数据来源,避免因归因规则误解导致的广告优化误判。掌握这些规则后,您可以:
1. 识别隐形爆款(未投放广告但受益于广告的ASIN)
2. 优化品牌矩阵布局(利用SB/SD广告的跨店铺归因特性)
3. 制定更精准的广告预算分配策略(基于真实归因周期调整投放节奏)
归因解密:
幽灵ASIN现象:当您发现某个从未投放广告的ASIN突然产生销售时,很可能是因为SP广告触发了店铺内流量协同效应。这种现象在文档P1的供应商归因规则中有详细说明——14天内点击广告带来的全店铺销售都会被计入。
资源下载
下载价格免费
1. 很多资源无需登录也可直接购买,但是建议大家优选登录后购买,因为这可以永久保留购买记录,后续可重复下载2. 如遇问题,请在相应资源页面下留言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amazon888.com/16899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。
评论0